详解专用字体背后的“汉字密码”

   时间:2024-06-30 09:59:21       来源:爱游戏电竞app 点击:

  随着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的举行,“一起向未来”和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里那些漂亮的艺术字体让人们印象非常深刻,这些汉字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有着专用字体设计团队。设计团队中,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杭海是南京人,他接受家乡记者的采访时,详解字体设计背后的“汉字密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此次设计使用专用字体,也是世界奥运历史上首次进行专用汉字设计并衍生为字库。

  据设计团队负责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杭海介绍,2019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联合致函北京冬奥组委,志愿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设计开发一套专用字体。冬奥组委复函正式委托了工作任务并对设计工作表示大力支持。

  2021年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TogetherforaSharedFuture)。在此次发布会上,冬奥会设计专用字体也首次亮相。一句“一起向未来”,让古老汉字以新的当代风格传递出中国汉字文化与审美,为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增加了中国汉字艺术的文化遗产。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能够正常的看到场馆、火炬传递、海报及多种传播冬奥的媒介中广泛地应用了专用字体。

  据悉,北京冬奥会专用字体设计项目启动之后,中央美术设计学院将专用字体设计创作任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重要课程进行教学安排,成立了以杭海教授、王子源教授、刘钊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的方正字库专家仇寅、汪文,及TypeTogether字体设计公司总监等为核心的专项科研教学小组,同时特邀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彦湖、副教授周博和讲师彭笑贤进行专门的知识讲座。

  项目从2019年9月开始,创作周期历时将近2年,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团队中的许多专家曾参与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设计工作。

  第一阶段是汉字研究及方案设计阶段。教学团队按照从“临写到设计”的字体设计方法,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传统书法与近代字体设计的学术讲座,之后安排学生进行经典碑帖的临写训练,并开始做冬奥专用汉字字体的设计。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方正字库的专家也参与了具体的教学指导,同时承担起汉字专用字体字库的准备、调整与制作工作。

  第二阶段,团队分成汉字与拉丁文两个工作小组:为了让拉丁文设计体现出国际化的专业水准,项目组特别邀请国际著名的字体设计企业TypeTogether的设计总监、国际字体协会前任主席JosScaglione来华进行拉丁文字体设计指导,之后定期与TypeTogether公司专家进行远程沟通,初步建立冬奥会专用拉丁文字体风格,方正字库的导师也全程参与指导与修改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则以研究带动项目的教学、科研开启了冬奥专用字体设计的新模式。“团队认识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视觉主体为行楷风格设计的‘冬’字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根据奥运形象景观设计的统一原则,项目团队用心体会会徽风格的笔意,并溯源从中国书法当中研究和提炼,与会徽图形结构相结合,在总体概念上延用书法的行楷结构、以王羲之书法特征等为设计灵感与结构基础,从而形成多款新的艺术字体设计的具体方案。”杭海介绍,设计的具体方案同时配合相应的拉丁文设计,以体现冬奥会所特有的运动、激情、速度与韵律。

  汉字是整体的艺术,新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在汉字的点画、结构、行气中努力让古老汉字以新的当代风格传递中国汉字文化与审美,注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奥运动形象景观,为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增加中国汉字艺术的文化遗产。设计团队在之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与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进行多次沟通并根据反馈意见和赛事实际的需求进行深化设计,最终确认了两套字体报北京奥组委审阅。

  2021年7月,冬奥组委征求了多方专家意见,在两套字体方案中确认了延续北京冬奥会会徽及书法行楷风格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总体方向。同时,在最终修改阶段也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彦湖指导,对文字的笔画走向、起笔收笔等细节处进行了修改。之后也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叶培贵教授进行指导,在风格上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倾向于行楷与魏碑的结合,笔画更加锐利、敦厚,呈现力量感。在起笔、收笔和运笔的过程中,也融合魏碑的风格,凸显刀刻的感觉和笔画阴阳向背的变化。字体整体收腰,撇捺舒展、重心略高,更充满力量感与精气神。

  同时,拉丁字体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在方正字库专家汪文的指导下,拉丁文字设计上增添了书写特征,强调了笔画的粗细对比,使笔画有流畅的手写感觉。此款字体笔画细节处理上较为简洁,流畅性和平整度都较为凸显,整体感较强,且更加亲切和彰显国际化。

  杭海表示,北京冬奥会专用字体让古老的汉字艺术以现代容貌活跃于民族文化之林,将冬奥文化深深根植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成为人类沟通彼此、联系世界的重要媒介。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冬奥形象景观,为世界奥林匹克文化再次增添中国文化特色,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一撇一捺,都是汉字书写者衷心呈献给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一份礼物。

  此后,专用字体大范围的应用于冬奥形象传播中,如场馆、火炬传递、海报及电子媒介中。

  在奥运会开幕式中,各代表团入场是必备环节,这一环节中引导牌等细节设计往往也能凸显举办国的文化特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入场引导牌采用中国结流线型组成的雪花形状,引导牌上亮起的代表团名称字体,经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的字体专家试验不同字体,并向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汇报呈现效果,最后选择在方正魏碑字体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

  由于引导牌是发光装置,在拍摄和电视转播时会形成光晕,所以字体要求较传统魏碑字体减细。到底要减细多少?通过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的字体专家和道具制作单位的反复实验,最后定为减细20%。中文字体在引导牌上的尺寸在6至10厘米之间,由于发光管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字形最细的地方不能小于3毫米。字体设计师们不断调整字体笔画的粗细,将细的部位加粗,将特粗的部位减细。最后呈现的字体结构符合常理,笔画粗细更加均匀。体现出魏碑字体端庄厚重、充满力量的中国楷书风貌。

  最后的点燃主火炬环节,所有参赛代表团的文字引导牌汇聚成主火炬的大雪花造型。让文字承载着所有奥运健儿的愿望,充足表现出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理念。

  杭海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也是人类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北京冬奥会专用字体旨在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汉字书写精神,通过将汉字艺术与体育运动中的力量、气势等审美特质融为一体,以汉字书写诠释对冬奥精神内涵的理解,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体育精神、文化魅力,展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运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