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刊文介绍公路安全精细化提升“三明经验”
时间:2024-01-27 20:16:24 来源:高端印品 点击:次
11月2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介绍三明市在公路安全精细化提升方面的经验做法。
文章围绕实施背景、“微改造”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等维度,详细阐述我市近年来探索出的公路“微改造”经验模式,指出我市交通公路部门以务实的“小作为”,收获社会各界的“大认可”,走出了一条“花小钱办大事”的山区公路安全风险隐患整治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
近年来,我国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高密度公路网加速形成。随着机动车和驾驶人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人们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旺盛,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事故仍有发生,在不进行“大手术式”提级改造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养护管理提升安全性能?
截至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公路建成通车里程16016公里,居全省第二,“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硬化”的路网规模逐步突破山区发展制约瓶颈。近年来,三明交通公路部门陆续实施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有效提升了公路安全保障水平。然而,受山地丘陵地貌影响,部分公路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弯多、坡陡、线长,部分公路等级不高、线形不佳、防护设施不完善,加之自然气候宜人,植被易生易长,路域环境较为复杂,道路通行安全备受关注。
据统计,2020-2022年,三明市道路交通事故占比安全事故总数过半。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方案》,至2025年底,实现“安全保障能力系统提升、安全管理上的水准明显提升、交通事故显而易见地下降”的目标,为人民群众出行创造更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永远在路上”。
2022年以来,在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三明市交通公路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克服地方财政缩紧困难,在公路安全精细化提升方面先行先试,首创安全风险隐患“微改造”模式,总结提炼出“深入调查、多方会商、因点制宜、精准施策”16字治理方针,回答了“微改造”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并用实际成效检验了这一做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
根据部省有关文件的事故多发路段排查标准,立足辖区公路实际,三明交通公路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建立部门协作机制,详细分析对比,确定排查范围为:国省干线主要排查近三年发生亡人事故、近三年1公里范围内发生10起以上一般事故,或者近一年发生3起以上一般事故的三类路段。农村公路主要排查近三年发生亡人事故、近三年3公里范围内发生5起以上一般事故,或者近一年发生1起以上一般事故的三类路段。
确定排查标准后,在详细排查、统计分析基础上,三明交通公路部门听取镇村和客货运物流公司等道路使用者意见建议,还通过“徒步日”活动亲身体验感知,紧密围绕交通事故涉及的“路”“环境”两个因素短板,摸排安全风险隐患,消除道路“炎症”。在排除酒醉驾、机械意外故障等非正常事故数据后,深入分析事故原因,科学研判公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整理分类近三年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点),建立起全市普通公路“微改造”项目库。
本着“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在精准分析隐患成因基础上,逐点列出问题清单,认真梳理研判,并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多方论证、比选措施,形成“一路一设计”“一点一对策”,打出一套整治组合拳。
①改善行车视距。开挖视距平台,移植遮挡视线的树木,路侧加宽硬化,扩大会车宽度,方便车辆应急行驶。
如G534白水路口路段,原先停车视距不足以满足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会车视距大于80米”的要求。采取开挖部分山体和移除树木,将受限路段行车视距优化提升至100米。
②完善标线标识。增设震荡标线、爆闪灯、反光诱导标、警示标志、预警系统等,施划高性能双组份标线,完善标线渠化,引导车辆降速,按道有序行驶。
如G534线三元区枣树坑路段因建设年限久远,反光标线逆反射亮度系数衰减,视线诱导作用弱化。通过采取施划耐久性强的双组份高亮标线与热熔标线,使白色和黄色标线逆反射亮度系数平均值分别达346、210单位,恢复至《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判标准》要求。
③优化平交道口。加宽支线道口并增设辅道,优化通视三角区,规范车辆行驶轨迹,明确主路支路路权。
如G235线大田县湖美宏才村、湖上村路段,与县道纵横线平交,因平交路口转弯半径小,存在比较大安全风险隐患,2022年来发生一般交通事故3起。采取设置主路、支路智能一体化预警系统,提升平交路口安全通行能力。
④增设防护设施。增设钢筋混凝土护栏和波形护栏,提高道路防护性能;部分山体坡面设置彩色缓冲轮胎,发挥视觉警示作用。
如G534线三元区大佑驾校路口路段,考虑驶出路外和驶入对向车行道的事故较多,在涵洞顶增设钢筋混凝土护栏32米,严格落实规范中二级公路钢筋混凝土护栏最小长度大于24米要求,确保护栏发挥整体作用。
⑤提升抗滑性能。对部分水泥路面进行机械抛丸、刻槽、精铣刨作业,恢复路面抗滑构造深度,增加路面表层的粗糙度,加大侧向阻力,改善排水,提升路面抗滑性能。
对现有水泥路面进行机械抛丸,增加路面表层的粗糙度,加大侧向阻力;对水泥路面刻纹,加快排水,避免路面形成水膜层,从而提升路面抗滑性能。
如G534线三元区卢桥加水站下坡路段路面磨损严重,抗滑构造深度下降,抗滑性能不佳。通过采取路面抛丸、刻槽等方式,将路面抗滑构造深度提高至道路交工验收要求,符合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判标准》“对二级及以下弯道、陡坡等特殊路段公路抗滑构造深度0.6-1.1毫米”标准。
G534线白水村路口段整治后,行车视线年,三明交通公路部门首先在G534线三元区中村路段集中整治了8处隐患点,而后再覆盖全市其他普通国省干线月,三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三明市农村公路安全风险隐患“微改造”精细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微改造”做法推广至全市农村公路,成立市级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微改造”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同步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分年整治农村公路安全风险隐患点。
截至2023年10月,三明市已分批累计投入约5026.5万元,对全市329处公路安全风险隐患点进行分类整治,已完成整改的295处,隐患整治成效正在凸显。
经对接交警、派出所等事故处理部门,最早试点的G534线三明市三元区石马岬路段整治后一年交通事故起数降至5起,同比下降91.4%,伤亡事故实现“零发生”;已完成整改一年的国省道109处整治前后事故数同比下降62.6%,亡人数下降66.7%,而平均每处改造费用不到14万元,实现了“微改造、大效果”。
三明市交通公路部门在“精、细、实”上下功夫,以务实的“小作为”,收获社会各界的“大认可”,探索出了一条“花小钱办大事”的山区公路安全风险隐患整治路径。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