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的藏绣人生

   时间:2024-07-01 17:16:25       来源:解决方案 点击:

  5月2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德芒村,想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官拉毛叶忠。当车子停在一处藏家小院门口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记者眼前——,几年前,记者曾采访过这个擅长藏绣的手艺人。

  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拉毛叶忠和父亲走进了成都的一家展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让本就熟悉藏绣的父女二人大开眼界。

  看着眼前精致的绣品,拉毛叶忠的脑海里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像这样把藏绣从藏服上拿下来?

  远看一幅画,近看是针线。提起藏绣,很多人最先想起的是藏族女性戴在头上的辫套。作为装饰的藏绣虽然出彩,却没有摆进展柜当“主演”的机会。

  拉毛叶忠的想法与不谋而合。沙沟乡是贵南藏绣发源地。这门手艺,似乎早已流淌在当地人的血脉中。可历经多年风雨,藏绣却依旧“养在深闺人未识”。此时,虽然的藏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始终没忘记几年前创业的初心,甚至目标更加坚定:要让各位明白,藏绣并不只是在辫套上。

  就这样,在亲属和朋友的质疑声中,拉毛叶忠和父亲专门招聘绣娘,把藏族服饰上的刺绣样式转移到一块块画布上,也把自然风光、野生动物通过藏绣展现出来。

  “由于考虑得不够周全,一开始很吃力,缺资金更缺技术。图案设计、颜色搭配都得从头学起。”拉毛叶忠还记得,一些新图案因为不会配色,绣出来总是缺少层次感。外出学习取经、自己报班学习,她一边琢磨一边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招聘的绣娘虽没有工作经验,但多多少少有些藏绣基础。经过培训,大家很快上手。

  付出终有回报。公司的藏绣作品《释迦牟尼》在2010年获得中国非遗博览会铜奖,《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获得2014年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事实证明,藏绣是能获得认可的!”这些荣誉给父女二人极大的信心。拉毛叶忠更加积极地带着公司的产品奔赴省内外参加展览。渐渐地,藏绣有了知名度,一些产品远销美国、日本。

  “我们当地的丝线只有七八种颜色,到了苏州一看,单就绿色,就有二十多种……”

  苏州的蚕丝线为拉毛叶忠的藏绣注入了新的灵魂。就在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碰撞的过程中,拉毛叶忠设计研发的“藏绣杯垫”“藏绣摆件”“藏绣香包”“藏绣挂件”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在杭州、南京等地都有了合作店面。

  订单慢慢的变多,公司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就在所有人都觉得拉毛叶忠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2017年,“意外”再次发生。

  “放着好好的产品不做”的拉毛叶忠和父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藏绣行业领域创作出一幅具有高水准与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格萨尔藏绣长卷》。

  面对众人的不解,拉毛叶忠从始至终坚持父亲的观点:产品卖得好,能够适用于公司的运转,但想让藏绣真正走出去,让社会大众知道藏绣的存在,还是得靠作品。

  “我之前只是听过故事片段,并没有系统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作品的准确性,特意聘请国内格萨尔学专家参与研发项目。从故事架构到组织画师绘制出长达268米的底稿,整整用了两年时间,2019年,这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终于启动。”

  268米的长卷对场地和绣架的要求很高,特别是两块画布绣完后如何巧妙地“合二为一”成为摆在拉毛叶忠面前的一道难题。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特意对绣法进行改进,进行无痕嵌接。另外,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对绣架的宽度、高度做调整,使其更合适绣娘的刺绣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长卷不仅仅有藏绣,还能看到盘绣、马尾绣和蒙古族刺绣等多种技艺。目前,这幅长卷已完成210多米,我们争取年内完成。”

  1986年,拉毛叶忠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得益于精湛的手艺和出色的经济头脑,一家人的生活靠着几处服装加工店倒也过得下去。

  十几岁时,跟藏绣一样“养在深闺”的拉毛叶忠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成都。真正的挫折感也从此刻开始。

  离开家乡,良好的生活条件所带来的光环逐渐黯淡。短暂的务工生涯让原本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变得自卑、胆怯,甚至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一度拒绝跟他人交流。也许是因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看着身边活泼开朗的同龄人,她下定决心改变自身,第一步便是从学习汉字开始。

  “我当时写日记,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别人请教。后来有个姐姐愿意教我拼音,我一下班就去找她‘补课’。”

  这段特殊的“求学”经历为拉毛叶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意识到提高个人的重要性。

  2015年,一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选择再次摆在拉毛叶忠面前: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公司规模急需扩大。

  但拉毛叶忠跟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回村创业,在家门口办起了贵南县仁青藏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藏绣为什么发展得这么缓慢?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太倾向经营一家公司,而不是去传承这门艺术。我们一定要做一些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藏绣,认识藏绣,喜欢藏绣。”

  正如所说得那样,为了更好的提高技术,父女二人不仅把公司变成了藏绣研发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吸引数百名妇女从事藏绣生产,还带着员工走南闯北,参观学习。苏绣、蜀绣……每到一处,都虚心求教。希望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我们牧区,妇女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走出去的机会和视野。”在跟绣娘打交道的过程中,拉毛叶忠意识到,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脑子。“除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更想让她们意识到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同样作为女性,拉毛叶忠更加关心绣娘的成长。为了让公司的绣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常去外地参观学习的拉毛叶忠带着她们组团取经。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大家都看看外地的绣娘是怎么生活,怎么工作。

  同样住在德芒村的银措今年44岁,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忙着为《格萨尔藏绣长卷》“添砖加瓦”。

  “以前为了贴补家用,农闲时就去县上当小工,一年也就干两三个月。”基地成立后,她就加入其中。几年下来,手艺早已精进不少,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

  “靠着自己的手艺,我也能挣钱养家。”对于绣娘更措来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也让自己更有底气。

  在拉毛叶忠看来,也许她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例外,但一群人的成功就不是例外。她的梦想不仅仅是让藏绣走出高原,也想让更多的绣娘走出沙沟,像她一样有机会走向更大的舞台,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说起喜欢看书的习惯,拉毛叶忠从贴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了两本书。顺手拿出来的还有一本日记本,用来记录每日心得;一本速写本,一有空闲就画几张草稿;一本记事本,写满了每天需要处理的工作,以及精确到小时的每日规划。

  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藏族女孩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南藏绣代表性传承人,拉毛叶忠的人生剧本充满传奇色彩。在采访她之前,我的心中充满着疑问,为什么是她?她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可看着她包里的东西,我好像已经找到了答案。

  出生偏远地区、未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人物设定,放在任何剧情中,都不是一个能够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角色。如果说跟藏绣结缘、从事这一行业跟家庭环境密不可分,那从无数从业者中脱颖而出、带着藏绣走向更大舞台,离不开拉毛叶忠自己的努力。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习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听拉毛叶忠讲述藏绣传承、发展的过程,一条她个人的成长轨迹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年少时的懵懂自卑、成年后的刻苦努力、立业后的不忘初心……她徘徊过、犹豫过,可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从未让她放弃过。从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当代女性敢于追梦的奋斗风采,也可以感觉到当代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学莫便乎近其人。”榜样,是行动的力量。期待着更多年轻人像拉毛叶忠一样,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用心绣出层次感,画面才会更灵动。”在藏绣工坊,拉毛叶忠对绣娘逐一进行指导,工坊的48名绣娘正合力制作一幅记录藏族英雄史诗故事的大型藏绣作品——《格萨尔藏绣长卷》。[详细]

  青海海南千年藏绣:远看一幅画 近看是丝线日,记者探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藏绣研发中心。展厅内,陈列着千余幅藏绣作品,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可谓“远看一幅画,近看是丝线”。[详细]

  8月1日,记者拍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绣。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